惊蛰是几月几号 惊蛰读音

更新于:2024-11-02 09:55:22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是几月几号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万物出现萌发生长的趋势,气温回暖,阳气上升,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的时节,这个时节最明显的特点是冷暖空气交替,变化不定,常常下雨打雷,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惊蛰读音的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伙伴!

  【惊蛰是几月几号】

  惊蛰于公历3月5-6日交节。

  2022年惊蛰时间:3月5日22:43:34,农历2022年二月(小)初三。

  2023年惊蛰时间:2023年3月6日04:36:02,农历2023年二月(大)十五。

  惊蛰英文翻译:theWakingofInsects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惊蛰时,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九九已尽,九尽桃花开,春耕不能歇。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时节。惊蛰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

  我国各地随着气温回升,日照增加,由南向北渐次开始春耕。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蛰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水稻方面日均气温稳定在8℃以上时可以开始播种旱育秧。

  我国《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以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到了惊蛰那天,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将蛰虫惊醒钻出土外。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春耕状态。惊蛰后气温开始回升,降雨量增加。此时,田野间青草开始生长、红花草子和黄花草子生长旺盛,适合用来给草食家畜提供青绿饲料。

  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熏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

  2024年惊蛰时间:3月5日10:22:31,农历2024年正月(小)廿五

  2023年惊蛰时间:3月6日04:36:02,农历2023年二月(大)十五

  2022年惊蛰时间:3月5日22:43:34,农历2022年二月(小)初三

  2021年惊蛰时间:3月5日16:53:32,农历2021年正月(小)廿二

  2020年惊蛰时间:3月5日10:56:44,农历2020年二月(大)十二

  2019年惊蛰时间:3月6日05:09:39,农历2019年正月(大)三十

  2018年惊蛰时间:3月5日23:28:06,农历2018年正月(小)十八

  2017年惊蛰时间:3月5日17:32:40,农历2017年二月(大)初八

  2016年惊蛰时间:3月5日11:43:30,农历2016年正月(大)廿七

  2015年惊蛰时间:3月6日05:55:39,农历2015年正月(小)十六

  2014年惊蛰时间:3月6日00:02:15,农历2014年二月(大)初六

  2013年惊蛰时间:3月5日18:14:51,农历2013年正月(大)廿四

  2012年惊蛰时间:3月5日12:21:02,农历2012年二月(小)十三

  2011年惊蛰时间:3月6日06:29:58,农历2011年二月(小)初二

  2010年惊蛰时间:3月6日00:46:21,农历2010年正月(大)廿一

  【惊蛰读音】

  惊蛰的读音是jīngzh,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一岁(年)十二个月,每月对应一卦,卯月(包括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自然节律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斗指丁时为惊蛰,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证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_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

  惊蛰到,春雷响,万物长,这时候,气温回升较快,春意渐浓,特别是广西很多地区,气温回升更加快。这时候,仍然时不时有冷空气南下,可能会出现倒春寒。因此,这时节,人们更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加减衣服,可以早晚穿披肩,避免风寒湿气的侵袭,预防感冒。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四川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盆地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省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我省盆地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

  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盆地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

  盆地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惊蛰的习俗

  1、吃梨

  惊蛰有吃梨的习俗。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口干舌燥,身体不舒服。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

  2、蒙鼓皮

  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打小人

  香港、澳门一向有打小人的习俗。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犯之则在年内遭邪恶小人兴风作浪,阻挠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因此大家都要买份纸料,内含纸老虎、吉纸、小人纸等去打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