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气 夏至节气特点和风俗
更新于:2024-10-31 08:23:23
夏至这一天是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在我国最远的黑龙江地区,白昼时间可达17小时,除了这些,夏至节气还有夏季的酷热,充足的日照时间也是导致气温上升的原因,虽然真正的酷暑是在立秋前后的三伏天,但是夏至节气已经有酷暑的一丝丝味道,接下来小编就为各位小伙伴带来夏至节气特点和风俗的介绍,不要错过了。
【夏至节气】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夏至的到来,意味着盛夏的到来。天气炎热、暴雨频繁,植物枝繁叶茂,西瓜、杨梅、荔枝等消暑的时令水果渐渐占据餐桌。
《月令七十二集解》将夏至分为三种物候:一候鹿角解,鹿角脱落;二候蜩始鸣,雄性知了开始鸣叫;三候半夏生,半夏草出苗。
但除此之外,夏至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有重要的地位。在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的天文学意义如此明显,因而,在古人对天象的观察中,夏至和冬至是最早被确立的两个节气。
最早被确立的两个节气之一
夏至是我国最早确立的两个节气之一,另外一个是冬至。有一个成语立竿见影其实就描述了立夏与立冬节气确立的方法。
相传,周文王之子周公姬旦曾奉命营造东都成周,成周也称洛邑,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他在营造成周城的时候,在今天的河南登封市告成镇建立了一套通过测量日影的变化来确定时令节气的装置土圭和木表。
土圭是水平放置的尺子,木表是直立的标杆。相传,周公将表影(影子)最长的日子定为冬至,把表影最短的日子定为夏至。从此,观测冬至和夏至就成为历代王朝的一项重要的大事。
在冬至、夏至的基础上,古人进一步细分了节气。将昼夜分而寒暑平的两个日子确立为春分、秋分,后来又加入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先秦时期,二十四节气的主干四时八节已经出现。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天文观测方法的不断进步,古人在测量日影的基础上,对太阳黄道(太阳在假想天球上的运动轨道)进行24等分,使每个节气在黄道上都有了一个准确的对照角度,由此完全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之间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最终定型。在汉代的《淮南子》中,已经出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
【夏至节气特点和风俗】
暴雨天气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
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诗人徐书信在暑雨一诗中,也对夏日雷雨天气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靑天霹雳金锣响,冷雨如钱扑面来。
高温天气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夏至这天虽然日照时间最长,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对于我国黄河及其以北的绝大部分地区,月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是7月,之后是8月,接下来才是6月。
饮食风俗
麦粽与夏至饼: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
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我国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曾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冬至馄饨,夏至面: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祀祖风俗
夏至时值农作物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汉《周礼春官》有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山东风俗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平阴一带,夏至日祭祀祖先。
岭南风俗
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岭南一带的习俗。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的人也是非常喜欢在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据说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惯延续到今。
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