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暑处暑 什么是大暑,立秋处暑

更新于:2024-10-25 08:35:34

  大暑和处暑的说法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尤其是大暑,我们都知道民间大暑天,有喝三伏天凉茶的习惯,在最热的夏季里饮一杯凉茶非常的享受,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大暑处暑吗 有一种说法叫做立秋处暑,这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就由小编来告诉什么是大暑,立秋处暑的相关内容解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什么是大暑处暑】

  大暑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未,太阳黄经为120,于公历7月22日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大暑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处暑

  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时至处暑,已到了高温酷热天气三暑之末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

  处暑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暑意渐消。雷暴活动也不及炎夏那般活跃,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减弱。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处暑和大暑有什么区别

  大暑表现炎热程度,而处暑是过渡节气。

  大暑,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度。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这时天气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这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在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炎热即将过去。尤其是北方城市显着。

  【什么是大暑,立秋处暑】

  大暑

  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未,太阳黄经为120,于公历7月22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

  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大暑由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解见小暑。《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第一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中国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立秋由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此时中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处暑由来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初秋炎热将结束。处暑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处暑是廿四节气中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的节气。从处暑开始,气温逐步走低的趋势进一步明显。元吴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