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 清明节的10个小知识
更新于:2024-10-20 09:02:41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已有2500多年历史了,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类型的与清明节的讲究和禁忌等等都有不少,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清明节的10个小知识的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伙伴!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简短】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一)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二)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个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个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三)
清明节的现实含意,一是民间传统祭祀节日。二是气侯变化的节气,如清明谷雨紧相联,浸种春耕莫迟延清明前后,种爪种豆。三是踏青春游。作为祭祀节日,始于周朝春秋时的晋国,到唐朝已成为法定节日。
清明节是两条人命换来。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亲生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王位,害死太子申生,太子之弟重耳逃亡国外,有一次饿是倒了,随从臣子个子推割自已腿肉火烤给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国登上国王宝座,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他大封功臣,却忘了个子推,经别人提醒,立即派人去请几次,介子推不来,亲自去请,介子推已背起老母亲躲进绵山,派人去找也未找到。于是,采纳了一个馊主义:放火烧山逼出来。大火烧三天三夜,仍未见出来。原来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棵大柳树烧死了。晋文公望着个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个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为纪念个子堆,绵山改名为个山,把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此日全国禁烟火,吃冷食。二年春,晋文公率大臣们到介山祭奠介子堆,看见烧焦的柳树复活了,赐名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这就是传统清明节又名冷食节、扫墓祭奠及清明柳的由来。可以说清明节是介子推母子两条命换来的。
清明二字,即现的清政廉明之意,取于介子推遗诗中向晋文公的谏言勤政清明复清明
清明节,是晋文公祭祀有功未封偿的亡臣介子推而产生的,当时并无祭祖含意。后来人们引伸、演释,选择、利用清明节祭祀自已的祖先,形成了清明祭祖的传统文化。清明,是现实清政廉明词语渊源,纪念清明节,不忘其现实重大政治意义。
【清明节的10个小知识】
1、清明节的节日主题是怎样的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是节气也是节日,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型代表,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清明节表现着顺天应时的精神。清明时节,播种耕耘、养蚕采桑正当时。各地的农人们有着自己对于自然规律的体认,会举行与农事相关的祭蚕神、饭牛等活动,体现因时制宜的含义。
其次,清明节表现着生命关怀的意识。清明祭祀与各种纪念活动,是对逝去生命的一种关怀,敬重过往,慎终追远;清明节的各种娱乐休闲活动,展现的是珍爱生命、珍惜当下、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最后,清明节表现着知恩感恩的态度。祖先祭祀,实际上是一次生命伦理的教育,感念先人功德。感恩是社会基本的伦理基础,在追思中学习感恩,对别人、对社会心存感激,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关爱与同情。
2、清明节气何时出现
清明这一称谓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管子幼官图》里已明确提到清明,即十二清明,发禁。
汉代《淮南子天文训》载,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称作清明。
民俗学家研究认为,作为民俗节日的清明产生于唐代,主要是将当时寒食节的习俗活动收归名下的结果。
3、它与寒食节有啥关系
寒食节,顾名思义即是吃寒食(冷食)的日子,传说其起源与介子推有关。
据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南北朝时期寒食节的节期具体到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习俗活动也开始变得丰富。唐代,寒食节成为最引人注目的节日。
寒食节从冬至日后的第一百零五天算起,时间一般长达三天以上,日期也在清明节气日前一到两天,所以寒食节的相关活动也会在清明日举行。
上巳节,一般日期为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汉代,上巳被定为节日,魏晋以后,固定时间为三月初三,主要活动有祓禊,以及外出踏青。
由于时间相近,慢慢地,上巳节和寒食节的相关风俗逐渐融入到清明之中,由此,清明逐渐改变了自身性质,兼具了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
4、清明节时有啥户外活动
风和日丽之时,很适合去户外走一走。清明节习俗中,便有荡秋千、放风筝、踢足球、拔河等多种活动。
秋千最初流行于北方,《艺文类聚》中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唐代,荡秋千已经兴盛,并有半仙之戏之称,是寒食节、清明节的主要娱乐活动。宋代,人们还发明了水秋千,据资料记载,清明节前后,都城汴京的金明池里会举行水秋千表演。
到了元明清时期,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人们甚至将清明节称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清明时分生机盎然,这些强身健体的户外活动,是对人类生命活力的展示与张扬。
5、清明节为啥流行放风筝
风和日丽的清明时节,很适合放风筝。风筝早期用于军事活动,曾被称为风鸢、纸鸢、纸鹞、鹞子等。民间传说中,风筝是楚汉相争时谋士张良创造出来的。
最迟在唐代,已流行在清明时节放风筝。宋代《武林旧事》中记曰: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此外,有的地方人们在清明节放风筝时,最后会选择将线割断,寓意让风筝带走一年的霉气。
6、蹴鞠与拔河曾用于军事训练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传说蹴鞠也是为训练军队而发明的一项活动,起初没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唐代时,清明蹴鞠已十分流行。
早期的鞠是以皮革制作的实心球,唐代的鞠出现了充气球。宋人很喜欢清明蹴鞠,《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都人出城采春,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
同样,拔河最早也出现在军事训练中。春秋时期的楚国一带,军中已经出现拔河运动,用来训练士兵,称为牵钩。
唐代以前的拔河活动以拉扯竹索为主,到了隋唐时期已将竹索改为绳。唐景龙四年清明节,皇宫中举行过一次拔河比赛,场面较为盛大。
7、此时为何要去踏青
清明之时,生机勃勃,正是春日出游、亲近大自然的好时候。人们于此时前往郊外远足,也称踏青。
踏青又叫踩青、春游,起源很早,但最初并不在清明,唐代以后随着清明节的形成和地位上升,才逐渐成为清明节的习俗内容。
踏青是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表达人们崇尚自然、顺应物候的态度,民谚有曰:清明踏了青,不患脚疼病,揭示了踏青具有重要的养生功用。
8、清明为何要吃青团
青团是清明节的节令食品之一。食用青团的习俗早先属于寒食,是寒食节祭祀祖先的食物,也称为粉团。
宋代《岁时杂记》中提及两浙习俗时说到,因为养蚕禁火的缘故,所以用青团红藕作为冷食,算是寒食节的遗风。
明代郎瑛《七类修稿》提到,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由此可知,青团是由染青色的饭演变而来,到明代就变为青白团了。
《清嘉录》中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因为清明节与寒食节逐渐融合,所以吃青团也就成了清明节的时令食俗。
9、清明节还有哪些美食
清明节的食俗很丰富。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兼种五谷杂粮,清明节食物就多以各类面粉为原料,主要有馓子、子推燕、子孙饽饽、蛇盘兔、石头饼等。
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清明节食物多以稻米或米粉为原料,主要有青团、糯米饭、清明粽、茧圆子等。
清明节食品花样繁多,但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大多数食品可以冷食,这与清明节与寒食节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关。
比如,老北京有寒食十三绝,即驴打滚、艾窝窝、糖耳朵、糖火烧、姜丝排叉、芝麻酱烧饼、萨其马等等,也是清明的节令饮食。
10、可以如何送上祝福
此前有人表示,清明节绝对不能说祝你快乐。
清明节快乐这样的说法,实际上是可以的,但是要分场合、分具体情况,主要在于人们对于清明节的关注点不同。
随着历史变迁,清明节融合了诸多习俗活动,文化内涵有很多。她表示,清明节作为寄托思念、追悼的日子,很多人会去扫墓祭祖,如果此时祝快乐,可能有些不合适;但如果人们只是出门踏青或者郊游,那祝一声快乐未尝不可。
当然,如果无法判断对方在清明节的活动,或许可以简单明了地道一声平安安康,似乎更为稳妥。